您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攻略 > 图文攻略 - 详情

2048历史版_C语言怎么样,好学吗

2024-05-22 07:15:12|泉水手游网 |来源:互联网整理

2048历史版

C语言怎么样,好学吗

入门易,精通难!

挣一个亿需要多久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中子星的发现者是谁

你好,我来回答你!中子星的发现者是英国天文学家休伊什教授和休伊什研究小组的射电观测人员中一位女博士研究生,她的名字叫 SJ贝尔(S.Jocelyn Bell)。 仰望夜空就会发现,星星总是一眨一眨的。研究表明,这是由于大气层温度和密度分布的不均匀引起的恒星闪烁现象。对于河外射电源来说,由于距离遥远,角直径很小,并受到地球高层电离气体以及来自行星际空间电离气体的干扰,所以也会出现类似恒星的那种闪烁现象。  英国剑桥大学休伊什(Anthony Hewish,1924-)研究小组发现,小角径的射电源强度一般有0.1角秒的起伏。要消除这种起伏,就要建造高大的射电望远镜。为此,他们于1967年建成一座庞大的射电望远镜,它的矩形天线为470米45米,由16128(=2048)个偶极子构成,占地18,000平方米。洛弗尔(Bernard Lowell)爵士说,这是“科学史上代价最大的一次”。这架射电望远镜的灵敏度非常高,这就为脉冲星的发现提供了良好的观测手段。  休伊什研究小组的射电观测人员中有一位女博士研究生,她的名字叫 SJ贝尔(S.Jocelyn Bell)。她从 1965年就参加了这个射电天文小组,并在此攻读博士学位。安装这个庞大的天线阵也有她的功劳。  天线安装完毕后,为了撰写博士论文,贝尔要搜集足够的数据。所以,从1967年7月份开始,每隔4天她就详细分析一遍400英尺的记录纸带(望远镜对整个天空扫视一遍需4天时间)。由于这时与天线配套的计算机还未安装,所以要靠贝尔的双眼,她要一英寸一英寸地审视记录纸带。这是一件非常枯燥的工作。贝尔既要从纸带上分离出各种人为的无线电信号,又要把真正射电体发出的射电信号标示出来。  在观测的过程中,细心的贝尔小姐发现了一系列奇怪的脉冲,这些脉冲的时间间距精确的相等。她马上报告了他的导师。经过两人的讨论,决定用新安装的时间分辨率很高的快速记录仪继续观测。  1967年11月28日,终于获得了清晰的连续脉冲图。脉冲周期极短,只有1.337秒,而且周期非常稳定。脉冲随天体东升西落的视运动而移动,脉冲来自狐狸座方向。这是什么脉冲讯号呢?为什么讯号周期这么短?为什么讯号周期这么稳定?一个大胆的设想,想到了有理智的高级生命。是不是外星人在向我们打招呼?人们甚至想:如果有这种外星人的话,它们一定是身材矮小,不需要从植物获得太阳能,皮肤可能是绿色的。就这样,诞生了想像中的“小绿人”。这是多么诱人的推测,这是多么鼓舞人的设想。  贝尔对“小绿人”的说法很不以为然,她为这种射电源起了一个有趣的名字——交通指示灯(Belisha Beacon)。她认为,这种射电天体有固定的位置,天线接收的方向和速度也都不变,不像是LGM之所为。如果是LGM之所为,它们的行星运行会影响信号的速度,进而产生所谓的“多普勒位移”,几个月的观测并未发现这种效应。并且贝尔接着又发现3个辐射脉冲的天体,LGM不可能在4个相距如此遥远的天体上同时使用同频段发射射电信号。  贝尔和休伊什等5人于1968年2月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题为《对一个快速脉动射电源的观测》的报道,文中对这种天体的性质作了尝试性解释,认为它可能是一种白矮星或中子星。  中子星的研究历程   关于中子星的研究可以追溯到30年代。1932年,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James Chadwick,1891-1974)发现了中子,这在科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1901-1976)和苏联物理学家伊凡宁柯(1904-)据此对原子核的结构提出了新观点。据说,这一消息刚传到哥本哈根,只有24岁的朗道(1908-1968)就提出了一种新天体——由中子构成的寒冷而致密的天体。  1934年,著名天文学家巴德(Walter Baa-de,1893-1960)和超新星研究的专家茨威基(Fritz Zwicky,1898-1974)通过天文观测各自独立地提出了中子星概念。他们指出,超新星是普通恒星向中子星过渡的中介状态,这就把中子星同超新星联系了起来。1939年,茨威基认为,著名的蟹状星云中可能存在有中子星。同年,美国物理学家奥本海默(J.R.Oppenhei-mer,1904-1967)和他的学生沃尔柯夫(Volk-off)也从理论上论证,中子星确实是存在的,并且具体提出了它的模型。  超新星爆发是彻底炸毁而荡然无存呢,还是留有什么样的遗骸呢?理论上的分析仍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关于中子星密度的假设,本来白矮星的密度就够高了,中子星的密度还要更高。中子星的直径只有20千米左右,中心密度却可达10吨/立方厘米,同原子核的密度差不多;况且,茨成基关于蟹状星云中心存在中子星的假设也过于大胆和离奇了。  尽管中子星是可能存在的,但天文观测者对于寻找这样的天体的兴趣似乎并不大。为此,理论家们只能将它束之高阁而冷落了几十年。可以辐射脉冲的星体的发现才使中子星的假设得以证实。  其实早在50年代,有人在作天空背景巡视观测时,就几次记录到脉冲星辐射的强脉冲信号,只是由于难以分辨而失之交臂。由此可见,脉冲星虽属偶然发现,但也体现着一定的历史必然性。这不仅表现在理论上的预言,而且随着射电技术的改进已经为这一发现创造了技术条件,特别是年青的贝尔在捕捉到这个非同寻常的机遇时所表现的特有敏感性更为这一发现提供了保证。谁应该是脉冲星的发现者   脉冲星的发现为中子星和超新星的理论提供了观测上的证据,并为恒星演化理论增加了重要的内容。如此重要的发现也引起了不少人的争议。有意思的是,争论者并不包括贝尔本人。这也许是她太谦虚的缘故吧!  许多人认为,贝尔在发现脉冲星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英国焦德雷尔班克射电天文台的天文学家史密斯在1968年就指出,脉冲星是贝尔发现的,但休伊什在这一发现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贾斯特罗在1969年指出,脉冲星发现的功劳应归于贝尔,而不提休伊什的名字。较为谨慎的作者艾贝尔在他的《宇宙探索》一书中,最初对叙述脉冲星的发现过程表现得很暖昧。但在80年代再版时则十分明朗,明确指出脉冲星的发现者就是贝尔,“贝尔小姐在研究工作中作出了卓越的发现,为他的导师休伊什赢得了诺贝尔物理奖,因为休伊什对新型天体的分析首先证实了它就是中子星”。此外,在介绍著名天文学家的篇章中,也收入了贝尔的大名,使得她沐浴在哥白尼、牛顿、爱因斯坦等巨星的辉光之中。  对这场争论的不同态度,也使得一些科学机构在为脉冲星发现者颁奖时采取了不同的方法。比较突出的是1973年美国富兰克林学院颁发的迈克尔逊奖章和1974年的诺贝尔奖。富兰克林学院注意到有关脉冲星发现的争论,为此进行了仔细地调查,最后向贝尔和休伊什同时授奖。诺贝尔奖是国际上最具权威的奖,然而对脉冲星发现过程了解得显然是不够的。它单独向休伊什授奖,而忽视了贝尔的重要贡献,使这一次授奖显得很不公正。这是一次不应有的失误。  这样的失误是难于原谅的,难怪英国著名的天文学家霍伊尔爵士(Sir Fred Hoyle,1915-)为此而打抱不平,就在休伊什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二年,伦敦《泰晤士报》刊载了霍伊尔的谈话。他认为,贝尔应同休伊什共享诺贝尔奖,并对诺贝尔奖委员会授奖前的调查工作欠周密提出了批评;他甚至把这次授奖看成是一桩“丑闻”。霍伊尔认为,贝尔的发现是非常重要的,但她的老板竟把这一发现扣压半年而不发表;同时老板却忙于盗窃这位姑娘的发现,或者从客观上讲就是一种盗窃。后来,霍伊尔又写了一封解释性信件,他说:“对于贝尔小姐取得的成就,有一种曲解的倾向。因为这项成就听起来是这样的简单,好像只是从大量的记录中找一找就行了。其实,这项成就是她对以往的经验认为是不可能的现象重新加以认真考虑的结果。”休伊什的拙劣辩护   休伊什对1974年的诺贝尔奖有一种讳莫如深的隐情,他对贝尔的贡献很少提起。据说,只是在1974年获得诺贝尔奖按惯例发表演说时,休伊什才提到了贝尔的工作。对于霍伊尔的批评,休伊什也曾向《泰晤士报》写信作答。休伊什的意思是,贝尔的工作是在使用他的望远镜,并在他的指导下完成的,而且是在他的指导下才搞清楚新发现的星体的性质,之所以延迟发表论文,是为了进行必要的验证。  休伊什的辩护是拙劣的。美国康乃尔大学的天文学家戈尔德(Thomas Gold,1920-)认为,休伊什的指导与脉冲星的发现毫不相干,他的观测指导与贝尔发现的现象是根本不同的现象。戈尔德讲到,“他让贝尔去测定闪烁的射电源的位置,但她注意到了另外一种信号,并按照自己的方法进行了跟踪”。事实也的确是如此。按照贝尔的回忆,她于10月份发现脉冲星,后来为了证实它又花了一些时间。休伊什从里听到贝尔的报告后,认为脉冲是人为的。接着,贝尔在圣诞节除夕到凌晨的观测又发现了第二颗辐射脉冲的天体。休伊什到此才认真地对待这一发现,并于1月中旬证实了贝尔发现的第二颗脉冲星。这段历史事实表明,贝尔作为脉冲星的发现者是当之无愧的。  在休伊什获得诺贝尔奖之后,除了霍伊尔和戈尔德等人的批评之外,还有一些人从正面或侧面对这次颁奖进行批评。西普门(Hanry L.Shipman)在他的《黑洞,类星体和宇宙》一书中对脉冲星发现过程的论述,只提贝尔,而回避了休伊什和他获得的诺贝尔奖。更为有趣的是,著名天文学家曼彻斯特尔(R.N.Man-chester)和泰勒(J.H.Taylor)在《脉冲星》(1977年版本)一书的扉页上写道:“献给乔丝琳贝尔,没有她的聪慧和百折不挠,我们是无法分享到研究脉冲星的幸运的。”这里的赞语是对贝尔的诚实和勤奋的称颂,同时也是对1974年颁发诺贝尔奖时的不公正暗含着的批评。如此多的议论,除了对颁发诺贝尔奖不够庄重提出了批评,对休伊什的批评也是显而易见的。“物质化”背景下的科学活动  科学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认识活动,从进行这种活动所需要的能力来看,它的突出特点是,研究的主体要知识宽厚,思维活跃,反应敏捷,因而本质上是一种智力活动。由于科学活动已成为一种社会性活动,它是在相互交流和相互制约的环境中展开的。在这种活动中,也有点儿像工场中的工人和技师的劳作情况,他们中许多人都是一种“师傅”和“徒弟”的关系。旧式的师徒关系往往表现为,师傅要传授一般的操作技能和知识,徒弟在接受这些技能和知识的同时要作出一些贡献,借此作为对接受技能和知识的有价偿付。在现代的条件下,传统产业中的师徒关系还残留着某些痕迹。有趣的是,在科学共同体中也部分存在着类似的关系。这种关系,一方面使知识体系和研究活动得以继承和发展,另一方面又使科学共同体本身得以保持和延续。  融洽的师徒关系不仅提供着良好的研究环境,而且也的确促进着科学事业的发展,例如,巴罗与牛顿,卢瑟福与玻尔,玻尔与“他的孩子”等。但是英国的休伊什与诺贝尔基金委员会的所作所为,引起的争论却不同于上述的例证。美国的布劳德(W.Br-oad)和韦德(N.-Wade)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以往的师徒关系是建立在智力上的互相关心和取长补短,但在今天,则常常是为了得到诸如设备和研究经费这样的物质需要把他们连接在一起的。从发现脉冲星的例子中就可以看出这种完全的物质化关系所导致的种种弊病。”布劳德和韦德的话是非常恰当的。  这种“物质化”的关系必然带来一些不公正的东西,其中之一是对优先权的“歪曲”。美国科学社会学家默顿(RobrtK.Me-rton)提出了“现代科学的精神气质”,其中之一是“公有性”,即对科学成果的共有性或共享性。科学知识是人类共有的财富,科学家从法律上得到的权利是有限的。通常,优先权是这有限权利的一部分,它标志着对科学发现的社会承认或(主要是)同行承认。  现代科学研究的成果多以文字发表在科学杂志上,为同行承认的科学成果多是通过阅读这类杂志了解到的。然而,像上面所说的,师徒关系的“物质化”使署名也发生了异常。脉冲星的发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他们在1968年发表文章(这是休伊什获取诺贝尔奖的根据)时,由于“徒弟”的无偿付出,休伊什“理所当然地”处于署名中的第一位置。像他自己所说的,因为贝尔使用的是他的望远镜。然而,这却给外界一种假象,即休伊什是脉冲星的主要发现者,其他人则只是研究小组的成员而已。这种做法基本上是对脉冲星发现的优先权的独占,借此他又“理所当然地”获得了“同行承认”。这也就是霍伊尔等人对此颇为不满的原因。此外,脉冲星发现的优先权所以未引起更加尖锐的争论,还有赖于贝尔的谦逊和礼让,这也获得许多同行对贝尔良好的道德修养的钦佩。  师徒关系的“物质化”还使科学界师徒之间的智力结合或智力互补受到影响。由于实验研究小组的领导可以支配设备和经费,它可与徒弟进行一种类似金钱与智能的交易,以分享后者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当老板难以完成某一项目或任务时,他可能会设法去挖掘部下智力上的优势,使之得以圆满完成。也许这还不算坏,悲剧往往是他的部下失去的太多。贝尔的悲剧也正在于此。  这种“物质化”与科学研究的无私利性是背道而驰的。无私利性是“把科学家的行为影响到关心真理的方向上,最后将带给科学家相应的承认”。  一般来说,休伊什获得诺贝尔奖的不公正性还表现在,他在最初对研究采取了不适当的“保密”措施。甚至在同行的催促下,他在1968年2月的文章中只公开了一颗脉冲星,却将另外3颗脉冲星隐瞒起来。其目的显然是为了万无一失地取得优先权,同时也为了对他们的发现进行一定的“垄断”。在30年代末和40年代初,一些科学家为了防止纳粹德国获得有关链式反应的资料,提出了在英法美等国家实行“保密”措施的想法。尽管理由是比较充分的,但是,还是有不少科学家(主要是法国的科学家)对此进行。原因很简单:这不符合科学研究的惯例,不符合无私利的原则。由此可见,休伊什的“保密”是违背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的。

十五大召开的时间

党的十五大在1997年9月12日至18日召开。1997年9月12日至18日,第十五次全国在北京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2048名,代表着全国5800多万党员。

有哪些游戏不会玩物丧志反而会学到东西

我们是三个认真做游戏推荐的不专业玩家,说不定能听到更多亲民的声音呢~欢迎关注我们。

以下正题

说到不会玩物丧志的游戏,其实真的是有非常非常多的!一下就给大家推荐几个游戏题材非常具有现实意义或者烧脑的游戏。

P.S. 以下推荐的游戏都在我们的公众号中有具体推荐介绍,大家可以关注查看哦~

1.《MISSING》

2D手游,是一款印度开发的独立游戏,题材是为了反映印度的妇女儿童拐卖事件。玩家扮演一个被拐卖的少女,在中挣扎生存,为了逃出魔窟,回到家乡。

2.《这是我的战争》

这款游戏已经有很多人推荐过啦,但是因为真的非常经典所以这里也放在推荐列表上!游戏中,玩家要控制游戏人物在战争中活下去。而活下去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你会经历生死的抉择,人性的考验。

3.《Beholder》中文名《旁观者》

《旁观者》是一款反映反乌托邦题材的游戏。玩家在游戏中扮演观察者,通过举报市民的非法生活来获得奖励。在举报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用到各种非法手段,也可能会面临其他两难的抉择。通过整个游戏,你或许会明白,白色恐怖是什么,反乌托邦是什么。

4《篱笆庄秘闻》

还记得磁暴法王杨教授么?相信每个玩家都曾经为网戒中心的事情愤怒过,那么这款游戏,就深入的揭露了网戒中心的。希望有更多人关注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而不是把锅全部甩到网络上。

5《信任的进化》

这是一个以经济学博弈论为理论基础,用生动形象的动画,演示了信任的进化的小游戏。《信任的进化》灵感来自于美国作家阿克塞尔罗德所著的行为学从书——《合作的进化》,该游戏通过两轮“信任游戏”进行“重复囚徒困境”的竞赛,最后告诉玩家,哪一种性格的人,能够在社会中成为真正的赢家。

6 再比如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解密类游戏《机械迷城》《limbo》《Room》《Love you to bits》

我是更新分割线

7.即信任的进化之后,他们又推出了《偏见》

这次是用方块和三角来代表社会中的不同群体,以游戏的,来表达偏见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社会稳定系数的。相比于上一步《信任的进化》,这次的《偏见》在玩法上更有趣生动一点。

其实不论《信任的进化》还是《偏见》,都更像一本可以和读者互动的真正的电子书,这种形式如果可以广泛应用在教育中,相信会大大提高大家的学习兴趣度!

后续更多游戏请关注我们的公众号:WYT搞事组 哦~

世界上只有、美国、俄罗斯有轰炸机吗

这个问题比较有趣了,涉及到轰炸机这种军用机型的分类以及世界各国海空军的装备情况,大体上轰炸机一般按照航程能力、载弹能力分成战斗/轰炸机、中型轰炸机、战略轰炸机等三大类,老鹰航空从不同类型的轰炸机来说明一下吧:

1、战略轰炸机

战略轰炸机一般体型较大,飞行速度多数为亚音速,少数则拥有超音速飞行能力,载弹能力往往能够达到20吨以上,航程更是能够远到10000km,在空中加油机的配合下甚至可以进行全球飞行。这种轰炸机主要配置核导弹或者常规远程空对地导弹在敌方火力圈之外对其发动空中远程轰炸,然后全身而退。最典型的型号比如B-52、B-1B、图-160等。

当然还有能够进行隐身飞行战略轰炸机,比如美国B-2,这样在进行突防作战的时候就能够极大的提高战场生存力和打击的突然性。

这一级别的轰炸机,研发难度极大,研发费用也是相当高昂的,放眼全世界目前只有美国和俄罗斯拥有,英国、法国等其他国家是没有这种量级的轰炸机。我国目前把轰-6改到了极致,也能够携带远程空对地远程导弹对敌方目标发动远程打击,但是与B-1B、B-52、图-160这些机型相比,还是差距太大,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战略轰炸机。

2、中程轰炸机

中程轰炸机是介于战略轰炸机和战术轰炸机之间的机种,也是一种多功能的轰炸机,有时候配置核导弹或者远程巡航导弹就能够发挥出战略轰炸机的某些功能,有些时候配置常规炸弹、激光制导炸弹、战术空对地导弹等就成了普通战术轰炸机。咱们国家的轰6更符合这种级别轰炸机的定义。全球范围内也就是咱们国家还拥有这一机型了。

3、战术轰炸机

战术轰炸机的体量相对较小,很多时候已经和中型或重型战斗机的载弹量差不多了,因此很多国家往往从成本考虑,不再发展单一功能的战术轰炸机,而是发展出多用途型的战斗机,比如俄罗斯的苏-30战斗机、苏-34、欧洲的狂风式战斗轰炸机、国产的歼-16等都是如此。世界上拥有这种级别轰炸机的国家还是很多的,五大常、一些叫得上名称的国家基本上都有,只有那些极少数落后的国家没有这种机型。

所以,如果是特指战略轰炸机的话,就只有美国和俄罗斯才有,我国的轰6只能算是近似于战略轰炸机而已,而对于战术轰炸机而言,全世界很多很多国家都有,毕竟这是一种技术门槛相对较低的轰炸机。

——问题就回答到这里了——

对航空感兴趣的朋友不妨来关注“老鹰航空”吧。

(图片来自互联网公开图片,如侵则删。)

英国是个怎样的国家

我觉得很多英国人没什么斗志。人生轨迹很类似:平安长大,按部就班地上学,学个乐器,找份稳定工作(可能去伦敦闯荡一番),拿一份收入,偶尔去欧洲旅行,没事在家倒腾倒腾后花园,成家后回归乡村,生儿育女,又一轮循环开始……

没斗志也是有原因的。福利好,看病不花钱,无后顾之忧。再者,真失业了还有补贴,赚太多了税还高。公立教育免费,且一般都还行。房子嘛,太贵买不起的话,往偏了搬也没什么,反正城乡差异不大,有些人还乡下环境还更好些呢。所以呀,到底干嘛奋斗呢?

所以怎么说呢,英国是一个适合生活、不适合奋斗的国家。我的亲身经历就是,每次回国的时候,被国内氛围带着,就想着不行,我要努力,要奋斗。回英国就是一夜回到解放前,奋斗啥啊,养老吧。。

如果马其顿遭遇大秦,谁会赢得胜利

实话实说这个问题根本不好回答,从感情上讲,我自然希望强秦能够胜利,不过影响战争走向的因素太多,根本不是仅仅由的实力来决定的。指挥官临阵指挥能力、士气甚至一些偶然因素都会影响战争的输赢,所以这种问题根本不可能给出确切的答案。

尽管如此,我还是想简单介绍一下二者的军事体系,供大家比较参考,至于孰优孰劣大家自行判断!

马其顿由重步兵、轻步兵、重骑兵、轻骑兵以及辅助兵组成,这些兵种共同构成了著名的马其顿方阵。马其顿方阵以重步兵为核心,其他兵种为辅。重步兵以长矛为武器,并配有圆盾、胫甲贺皮袄(皮袄有金属保护)。轻步兵的装备于重步兵类似,但矛要短一些,而圆盾直径要大一些,盔甲要轻一些。

重骑兵绝对是全副武装,全身均被铠甲包裹,手持长矛和盾牌,并配有短剑。轻骑兵的装备要轻便得多,武器则是标枪。至于辅助兵主要是重步兵的勤务兵等辅助性并重,对战斗力影响不大,暂且不提。

马其顿方阵的战术是以重装步兵正面迎击敌军主力,轻骑兵和轻步兵负责重装步兵的侧翼安全,然后以重装骑兵为主要突击力量,进攻敌人的侧翼或者薄弱点。这种作战频频被用于对外征战中,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秦军主要由骑兵、步兵和车兵组成,秦国的骑兵数量比较少,大概只有万余人,而且秦军骑兵也主要是使用弓弩的轻骑兵。步兵分为轻步兵和重步兵两种,轻步兵的武器是弓弩,而重步兵的武器是戟矛等。车兵的主要武器则为弓努和戈矛。

秦军的作战应该是以重步兵为主体,轻步兵作为前军,并负责侧翼安全,骑兵则负责侧翼支援和骚扰敌军。

总的来说,马其顿的优势在于他的重装骑兵,而秦军的优势在弓努上,至于二者在战场上正面相遇谁能取胜的问题,我在这里就不妄言了!

(最后在多说点题外话,我个人认为,古人打仗更看重的是计谋(的兵书太多了),直接短兵相接的情况还是比较少的,如果真的碰上马其顿的话,很可能会利用某些计谋(比如利用地形)让马其顿的重装骑兵发挥不出他的威力,然后在进行短兵相接。在古代以少胜多的战例那么多,想出一个击败马其顿方阵的方法也是有可能的)

欢迎大家留言交流!喜欢历史和军事史的朋友可以点一波关注!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阵法

受到电视的影响,一谈到阵法,大家耳熟能详的就是什么诛仙阵、八卦阵、八门金锁阵等等,人进去后晕头转向困死在里面。

但这大多实际是为了达到戏剧效果而夸大的。现实中我也在一些古籍中看到过这类奇门遁甲阵记载,配合时辰方位,只用几张凳子就可以起到鬼打墙一样的作用,但是也说到这种阵法非常严苛,用于一两个人可以,但是在战场上,变数太多是无法使用的。

至于真假,没见过,也就持保留态度了。

而真实战场上阵法又有什么神奇的作用呢?

在动作片中,主角往往能一个打数十个数百个,而反派们总像葫芦娃救爷爷一样一个个送,我们观众总是着急的大喊怎么不一起上!

而真正的古代这方就是为了发挥人数的作用,一起上,或者造成局部的优势兵力。我怀疑这阵法是不是从打群架中领悟发展过来的。

结合《唐太宗李公卫问对》记载关于阵法的演变,我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历代有名的阵法。

传说中阵法的始祖是黄帝的大臣风后,其创握奇阵,并著有《奇握经》传世,而该阵的另一个名字,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风后八阵图。

奇握阵以天地风云四阵为正,龙虎鸟蛇四阵为奇,四正四奇总为八阵。大将居阵中掌握机动兵力(即所谓“余奇”之兵),称为“握奇”。

后来据说这个阵法传到了姜太公手上,被运用和改进。

再后来武庙十哲之一的司马穰苴创五行阵,但是历史上司马穰苴记载很少,只留下《武经七书》之一的《司马法》,具体五行阵如何也就不得而知。

后孙武创八卦阵,但是具体如何也是没有记载。

孙武之后孙膑在结合古人的基础上,创立了《孙膑十阵》对后世影响很大,分别是方阵、圆阵、疏阵、数阵、锥形阵、雁形阵、钩形阵、玄襄阵、水阵和火阵。前八阵为后世的基本阵法,而后两阵其实是两种利用水火的战法。

来到秦末汉初的时候,张良受黄石公圯上授书,得到了姜子牙的《太公书法》,猜测其中可能就是等到姜太公的改进的握奇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

历史再来到了三国时期,此时阵法终于迎来了其巅峰。传说中“智近乎妖”的诸葛亮,总结了前人的阵法,最终创出了八阵图。与演义不同,八阵图是在诸葛亮北伐后期创造出来的,据说实际上为八个阵法,分别是:天覆阵、地载阵、风扬阵、云垂阵、龙飞阵、虎翼阵、鸟翔阵、蛇蟠阵。

晋灭三国后,司马炎非常推崇诸葛亮,曾命陈寿整理诸葛亮所有著作,并要求武将都学习武侯兵法。至西晋初,马隆曾用扁厢车根据八阵图列阵,边战边进,推进上千里,大败秃发树机能。

可是到东晋,知道八阵图的已经很少,面对诸葛亮的八阵图垒遗址,没有人知道是什么阵法,只有桓温说出这是常山蛇势。

这是因为八阵图对于武将素质要求非常高,所以到今天实际已经没有人知道真正的八阵图是怎么样的了。

传说八阵图在隋朝传到了大将韩擒虎的手上,韩擒虎又将其传到了外甥李靖手上。后来李靖对于唐朝的建设都是基于诸葛亮兵法的基础上,但是这八阵图实在太难,就将其简化为六花阵。大大降低了武将掌握阵法的要求,但这也导致了八阵图最后的失传。

而到了宋朝,阵法的使用就开始走偏了,比如宋太宗赵二,每次打仗前总喜欢画个阵法给下面的将领,让他们按这个阵法打仗,其结果就可想而知了。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平戎万全阵,此阵非常壮观,完全布成需要比例14万,展开直径20里,但实际上却基本上没什么用。

宋朝对外战争的失利就往往与此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后来比较著名的将领,岳飞就是不用阵法打仗的,他就提出兵法运用之妙,在于纯乎一心。就是打战不应该拘泥于阵法,而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改变。

之后传说,阵法传到了刘伯温手上,再之后传到戚继光。但这里有个人物却要提一下,就是俞大猷的老师唐顺之。我们一般认为鸳鸯阵是有戚继光发明的,实际上鸳鸯阵最早是有唐顺之发明,之后戚继光再在鸳鸯阵的基础上改良出五行阵,而五行阵又可根据地形变化成大小三才阵。

但这里的阵法我觉得已经和古代的阵法不同了,本质上应该和现在的三角战斗队形是一样的了。

而什么契型阵、鱼鳞阵、却月阵万变不离其宗都是来自上面阵法的实际应用或变阵,至于那些什么一字长蛇阵,什么二龙出水、四门斗底的都是小说家们编出来唬人的,战场上真的想列这些阵,赵二证明会被人打死的。

你用过最良心的软件是哪个

1.文件夹切换软件:Clover,像浏览器一样管理文件,不知道是多少人的梦想?

一个小小软件就能实现,像浏览器一样在多个文件夹或硬盘间来回切换。

关键是,这个软件还免费,真的是业界良心啊!

赶紧为你的资源管理插上翅膀吧!!!!

这么好的软件,大多数人竟然不知道。

2.文件搜索神器:everything,秒出结果的搜索,办公效率那翻倍是妥妥的。

没用过everything之前,我并不知道我和我要的文件之间的距离只有0.01秒。

其他的搜索软件来一波,隐藏再深入的文件也能找出来。

Filelocator pro:除了支持最常见的纯文本输入关键词搜索外,还添加了布尔 / 正则 / DOS 规则,从而做到真正灵活定位搜索。

XYplorer:很好的资源管理器,自带超强搜索功能。

3.还在用office办公,那你大概已经OUT啦!

什么?你还在怀疑wps的功能没有office那么多?你还以为是先有office,后有wps?

该补补课啦!!!

最早的dos版本的WPS当年由求伯君开发的,和微软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而且:

2020年12月,教育部考试中心宣布WPS Office将作为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NCRE)的二级考试科目之一,于2021年在全国实施。

意味着,从现在开始从大学出来的人都是用WPS。不用,意味着淘汰风险,而且,真的好用。

4.职场办公人士,最想要的功能是啥?当然是批量编辑啊。

--小张,这里有500个文档,你帮我添加一下页眉页脚。对了,抓紧哦!

--好的,老板。10分钟后完成。

--10分钟,你确定能完成?不是要几个小时吗?

--不用,我最近关注了拉轰读书,里面有好多效率软件,正巧我发现一个办公批量操作软件,特别方便。

--真的吗?那太好了。可以的话,每人配一个。

--好嘞!!

--500个文件添加页眉页脚,那还不是分分钟的事情。

--还能干撒。我发现我有1000个文件,复制的时候有错别字,能不能一次替换一下。

--当然能。你看。

--批量设置格式行不行?

--当然。

太厉害了,效率神器啊!!!

5.小张,公司马上要开会,你做个汇报的PPT,要酷炫大气一点的。

---好的老板,下午5点前给你初稿。

---没听错吧!这么快。快说说你的秘诀。

---很简单啊,找个模板才是关键。

---哪有那么容易,好用的有贵,便宜的拿不出手。

---那是你没找对,我的这个终生会员才39元,免费下。质量杠杠的。

---我不信。

---不信你看这个。

---PPT模板分类齐全,类型丰富。还有word模板,各种教程,还有自带抠图功能。

---小张,赶紧说,地址是啥。

---搜索“办公资源网”就行了。终生会员39元,别买贵了。

---小张,你的这些资源都是哪里找的啊?我们怎么自己找的就是一堆广告啊。

---告诉你们一个秘密,头条号有个“拉轰读书”,只要关注他就行了。

---这么简单?

---真的,就这么简单。

---那赶紧关注,走过路过可不能忘了。

6.小张,有没有自动排版的软件,每次网上复制的东西好多空格、空行?

---有啊。你看这个:

---还真有这种神器?

---那是。

7.小张,我平时常常要用截图功能,推荐一个呗!

---好吧!

截图,大多数人有:Snipaste就感觉要上天了。

但我还有更好的选择:

---小张,最后一个事。你得帮帮我。

---你别急,啥事啊!

---我家孩子成绩不好,读书老是记不住,有没有什么软件推荐一下?

---就这点小事。你那是没找对方法。要记住就要知道人是怎么忘记的,就是要知道“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我知道这个啊。可知道没撒用,不知道怎么用啊!

---你可是问对人了。我刚好在拉轰读书看到一款软件,可以根据你学习的内容自动生成复习时间,你只要告诉孩子该复习什么就行了。

----太好了,你赶紧演示一下。

---比如学了《将进酒》之后,设置为按照记忆曲线复习,就会自动生成复习日期,还能看到复习进度和效果。还能拍照、写心得。

---真的太方便了吧!

---考上名牌大学,别忘了告诉我哦!

---小张,你到底还有多少宝贝?

---你不是喜欢看历史吗?推荐一个酷炫的。

---酷炫是撒意思?

---酷炫就是这样的。

---好了,好了,时间不早了。你说的那个必须关注的头条号叫啥?

---“拉轰读书”。

---他最厉害的就是推荐软件的吗?

---不不不,他最厉害的是帮助你的孩子考上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大学?

---什么意思?

---大概就是专科到重本的差别吧!!!

---那可得早点关注,叫啥?又给忘了。

---拉轰读书。

C语言怎么样,好学吗